《 时代印记 》——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李建军

来源:   阅读:89347       时间:2024-12-17 09:07:51

《 时代印记 》——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李建军

前言

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,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、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。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,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,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,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。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,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。“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”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,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。艺术,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源自人民,更应回归人民,为人民抒情,为人民抒怀。

“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,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。”这要求我们,在创作中,要扎根生活,深入人民,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,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,展现人民的风采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也是艺术的源泉。艺术的最高境界,就是让人动心,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、长于斯的土地,文艺才能接住地气、增加底气、灌注生气,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。

“为人民而艺术”,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,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,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。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,是人民生活的写照,是人民精神的食粮。只有这样,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,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。

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,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,让“为人民而艺术”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,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。

创荣时代:党的十八大以来,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,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、全局性、战略性的重大问题,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,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。

李建军,笔名寒夫,农工党沈阳书画院院长,农工党辽宁省书画院副院长,农工党中央书画院理事、沈阳市华侨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,沈阳市铁西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沈阳军旅书画研究会副会长。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、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,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,辽宁省美术家协会、书法家协会、摄影家协会会员,沈阳市文学艺术惠民大学客座教授,中国国画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,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学院兼职教授,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客座教授。       

1993、1994年赴日本举办书画作品展。国画作品《长白秋色》荣获全国职工美展一等奖,国画作品《秋韵》荣获全国教师美展一等奖。国画作品在中美协主办的展览中,两件获得优秀奖,一件入选,一次入围。书法作品在中书协主办的展览中一次入选。

转自人民日报李建军:笔中显生机 墨中出神韵

景少意远,笔减气壮,繁能华滋,密藏浑厚的山水;惟妙惟肖、神形兼备的人物;活灵活现、气韵生动的飞鸟、走兽;洒脱飘逸、隽美流畅的书法。李建军所构建的艺术,种类众多,题材多样,当笔者一次次面对李建军的作品,一次次被他的作品感染,那润含春泽、干裂秋风的笔墨,隽永之中弥漫着自由挥洒的气势,那扎实严谨、准确洗练的造型,缜密之中带着丰富的情韵;那相互交融、随类赋彩的色墨,含蓄之中孕育着气势恢宏的磅礴,从中依稀感受到精彩的背后,隐匿着质地纯粹的心智和阔达卓远的追求。李建军笔下,不管是飞鸟、走兽、书法,还是人物、山水总是洋溢着超强的艺术张力,在观者的视觉审美与内心情感之间激起阵阵频率,意蕴悠远,回味无穷。

李建军喜诗文词章,离骚之情怀、李杜之激越、苏陶之田园,充盈体内,爱书法,真、草、篆、隶、行,五体通释,以遒劲隽美的行草最为得心应手,李建军擅长绘画,攻人物、精走兽、花鸟,尤对山水情有独钟,且以山水名誉驰骋。毋庸置疑,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放眼世界的思维,李建军先后任教于技校、沈阳国际学校、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学院、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院校,教学相攘中,突破自我,实现超越。作品《长白秋色》、《秋韵》、《白山黑水》、《黛青吻飞练》、《情寄山水中》参加国家级展览,获奖丰厚,殊荣众多,出版《中国现代书画名家——李建军作品选》、《李建军国画作品选》、《大画家——李建军》等重量级学术作品集,上世纪末在日本成功举办个人展览,之后,多次应邀赴韩国、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法国、德国、荷兰等近30个国家进行文化教育交流和讲学展览活动,好评如潮,赞不绝耳,多家电视台为李建军拍摄《心系山水一生情》、《辽宁人》、《书画怪杰》等十余部专题专访片,为普及推广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,作品被很多会场殿堂、文化机构收藏,并视若珍宝,荣誉是取得突出成绩的嘉奖,赞美是德艺双馨的结果,大众的追捧则是李建军手摩心追于艺术世界里,苦心孤诣地探索、精益求精地实践、情怀驻守地追求,而收获最真诚的肯定。

谈到 “笔墨”,“外行”,甚至,很多一知半解的画家可能会联想到大笔挥洒的“大写意”,笔者作为一位美术评论工作者,在此,可以负责任地说,那种“大写意”里,没有一丝一毫“笔墨”,“笔墨”是中国画最核心的特质,“笔墨”是蕴藏于严谨的画风中的自然流露,潘天寿说“东西绘画两大高峰对峙并存,如果融合而失去本民族的独特性,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与阔度,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”,说的就是“笔墨”,哪怕主张“笔墨等于零”的吴冠中,在他所有的作品中,也没有一幅游离于“笔墨”之外,而孤立存在,中国画如果失去“笔墨”,意蕴在哪?韵味在哪?更不要谈高原、高峰了,充其量跟在西方绘画的后面,左右摇摆,终无归处。欣赏李建军的艺术,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他的“笔墨”去谈他的艺术,他的“笔墨”给笔者带来的感觉是震撼的,李建军所有的作品给笔者第一印象就是“笔墨非常了得”,“笔墨始终是李建军艺术创作的本源,他吸收了光影、造型、色彩、透视等艺术语言,不但没有减弱笔墨,反而提升了笔墨的驾驭能力”。纵观李建军的作品,可以清晰地感受到,他擅于通过学院派扎实的造型凸显“笔墨”的张力,比如几幅技法不同,画风迥异的小品之作——《大鸡图》,扎实的造型、雅致的色调、传神的形态,处处闪烁着抢眼“笔墨”,李建军根据“鸡”动态规律,扑捉“鸡”的瞬间形象,以墨与色、墨与线,相互结合,或渲染、或勾勒,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造型,他充分发挥墨分五色的微妙关系,抓住渗透和洇染的墨韵效果,或淡破浓、或浓融淡、或色醒墨、或墨显色等灵活多变的墨法,为画面增添节奏和韵律,赋予“鸡”生动活泼的形象。在《卧雪听风》作品中,他通过精雕细琢的刻画,表现岩石在风雪中,冰封坚硬的质感,甚至,他反反复复的皴擦点染,去渲染冰雪、岩石逼真的肌理效果,使苍茫的白雪、连绵的山体等具象之物呈现出呼之欲出的真实,同时,他通过书法入画的形式,骨线与散锋并用,逆锋与侧锋交替,线条随着提按力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,简洁处,妙趣横生,恣肆处,蕴含丰厚,千生变万化的笔法生发出苍茫雄浑的峰峦叠嶂、深岩巨壑,笔尖的转使构筑高远、深远、平远的意象空间,触手可及的具象与天地于心的意象在笔墨交响中,神遇迹化,营造出高山雄峙、白雪皑皑的意境,韵味横生,妙趣天成,既体现出李建军扎实的造型和灵活运用光影、色墨的能力,又彰显出盎然的笔墨意蕴。


李建军以“笔墨”见长,但是,他绝不是陈陈相因于传统,更不是抱守残缺于古人,在李建军的众多作品中,可以看到,他除了继承、发挥传统“笔墨”这一特殊意义的中国画元素之外,他绝不照搬古人的一草一木、一枝一叶,也绝不挪用前人的一角一片,一山一水,哪怕是构图、形式,也从不借鉴他人,甚至他故意绕开、回避传统即有的程式化艺术符合,他深深扎根于传统绘画艺术,血脉之中自然而然地继承、保持了传统的“笔墨”情趣,他通过熟烂于心的传统“笔墨”与自己的独到才情,交相辉映,通过传统笔墨与新时代大众的审美情趣,高度结合,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和符合,形成以“笔墨”魅力见长而深入人心的艺术姿貌。

吴冠中说“抛开具体的画面孤立谈笔墨,笔墨等于零”,那么,对于李建军,如果拘泥于技法,而抛开人文精神,谈笔墨则是无源之水,李建军“笔墨”的高明,正是基于“笔墨”技法之器与艺术之道的珠联璧合,才使他的作品如一颗颗精灵剔透的珍珠,美轮美奂,精彩绝妙。多年来,他在词章中,放飞思绪,畅游八极,在书法中,临碑抚贴、融通古今,在论点论据中,与古人神会、与圣贤握手,所以,在创作中,他才能器道并重,心手合一。透过李建军的艺术,依稀可以感受到一个文人的激越,一个学者的儒雅。在《空山听雪》中,李建军带着诗人的情怀,放眼浩渺无垠的世界,在飞雪裹挟着叠立巨石的苍茫中,注入丰富的情感,风雪伴随着空山,笔中显生机,墨中出神韵,超逸的情境把观者引入诗情画意之中,似听雪、似观山,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,面对画面思绪仿佛穿越时空,打破区域的限制,梦回雄浑壮美的北国。在盈尺小品《野渡无人》中,描绘傍晚的湖边一角,尺幅虽小,但境界宏阔,渔舟唱晚、飞鹜齐飞、平湖环绕、芦苇扶风构筑成苍茫玄妙的景观,似若带着淡淡的禅意,寂静宁谧的夜色中,充盈着似有似无的神秘。在《峡谷寒山雪》、《白塬深处有人家》、《峡谷烟云》、《魔界秋水》等等作品中,李建军放飞诗意,以多变的、唯美的形式去营造空灵清幽的意境,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之感,又有超乎象外的想象空间。在举国抗击新冠病毒时,李建军作为一个艺术家,没有躲进小楼,置身事外,他积极参与创作,在《众志成城》、《亲吻》等等作品中,他以抒情的笔致深情讴歌一线“最美”,彰显笔墨在“灾难”面前的力量。他笔下每一幅作品都在“笔墨”滋润中,如屡屡不绝的心语,默默地传递着对艺术的追求,诠释着深厚渊源的文化底蕴、阔达卓远的心象胸次、四时之美的发酵灵感。

笔者以“笔墨”去论述李建军的艺术,可能是第一次提出,可能,李建军都觉得不可思议,但是,美美与共的艺术影响力,笔者的论述一定不是唯一的,因为,李建军的“笔墨”在他的艺术构建中,显得如此突出,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面貌,无不是以“笔墨”作为艺术的酵母,进行拓展和外延,尤其是以“制作”盛行的当代画坛,很多老一代艺术家、评论工作者都多次强烈呼吁“艺术创作要表现中国画的写意精神”,李建军通过自己的“笔墨”增添作品的韵味,强化作品的写意性,恰恰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。他的“笔墨”形成过程,虽然源于心底的别样抒发,则凝聚着反复实践中发现的艺术真谛、放逸主观情感的诗意迸发、得大道于心源的积学厚养,多种艺术元素,百炼成钢,融成精妙之后,蝶化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作品,给大众带来视觉审美之时,恍若唤醒大众共有的审美本能,让大众带着久违的情感聚焦于笔底的风华,陶醉、神往。

(文/蔡佳霖)


THE END
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淮北之窗的观点和立场。

相关热点